一、学科发展简况 神经生物学是生物学下的二级学科,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明星学科”。2009年在丹麦生理学家Hans Hultborn院士指导下成立河北省第一个“脊髓损伤与修复研究室”并建立了神经生物学学科,孔祥玉教授任学科负责人并开设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程,2013年在脊髓研究室名誉主任Hans院士等强力支撑下我校获批省“院士工作站“,2015年在学校支持下又引进了英国Ian Hickson院士指导学科建设。经过近10年努力,学科融合生理学、药理学等力量建立了“校级神经损伤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2020年获批建“河北省神经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09-2022年学科老师在神经生物学领域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目前学科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较显著成果。 二、主要研究领域 1、脊髓损伤与修复研究;2、脑损伤与修复研究;3、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研究;4、药物基因组学及调控研究。 三、特色与优势 1、学科具有强大思想政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科所在基础第六党支部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书记为学科学术带头人,构建了教学与科研双思政体系。学科拥有国际合作院士、博导硕导、省“三三三”人才等。承担研究生《神经生物学》《医学科研技术与创新思维-省示范课程》,本科生和留学生《生理学》《药理学》课程,学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获国家和省级奖17项、4名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具有省级平台支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科技创新能力强 学科有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平台和基础医学研究所校级平台支撑,建有功能完善的3个研究室(脊髓、脑、周围神经研究室)和4个功能实验室(神经生理、神经药理、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调控),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国际先进技术,取得显著科技成果(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获国家等各级课题50多项)。 3、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成绩显著 学科在国际交流中成效显著,合作的Hans Hultborn院士因为我校学科建设、脊髓实验室科技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等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奖”,Ian Hickson院士获得省“燕赵友谊奖”。学科成为我校国际合作的典范。 4、社会服务影响大 学科连续9年开展“大学生志愿科研服务月”“科普健康进校园进社区”,近3年又开展“聚焦神经科学,放飞青春梦想”大型科普宣传周,“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为承德中小学生开展“创新发展 科普同行”科普夏令营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