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教研室简介 师资队伍 生物化学教研室拥有一支高学历、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 生物化学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 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人;平均年龄41岁,师资队伍中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 学缘结构:龚明玉博士毕业于江苏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杨秀安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王影影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肖艳红博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吕逢春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张子俊硕士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课程建设: 生物化学教研室目前承担全院各专业本科、留学生、研究生的授课任务,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试验技术。生物化学课程2002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被评为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背景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实验教学中,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采用以“小组讨论式”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渐进式的衔接,逐渐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开设基因工程试验技术选修课,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实验课考核方法,系统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及科学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学习(PBL),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TBL),学生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实现研究性、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可以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近5年以主编和副主编、编委编写《生物化学》教材6部、《分子生物学》教材1部。 教研室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努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5年来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共6项,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4篇。在全国大学生生化歌曲大赛中获得2等奖和3等奖各1项。共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已获得硕士学位3人,获优秀硕士论文1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9人,获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人。 学科建设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三个稳定研究方向: 1.细菌耐药相关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 2.基于组学的肿瘤致病关键分子研究; 3.基于二代测序的罕见病研究。 2009年被学校评为重点学科,2023年被学校评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育学科,近5年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获批和学校匹配的科研经费共计近百万。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14篇,最高影响因子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