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科简介 科室历史 学科依托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而建。2008年由原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分出,正式成立免疫学教研室,承担全校专科、本科、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2012年被评为承德医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先进单位,2013年获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2020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21年获批校级一流课程。2023年获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1 师资队伍建设 2008年由原来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分出,正式成立免疫学教研室,免疫学教研室在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带领下,经过十几年精诚合作、不懈努力,由成立之初3位教师组成的小教研室不断发展壮大,目前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人员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学科研团队。 具体成员:肖丽君(50)、程露阳(47)、刘镭(46)、高亚贤(39)、王建平(38)、赵学荣(36)、白冰(32)、由涌(33)、张彦(42)、梁秀军(40); 目前教师共9名,另有1名教师基础所梁秀军也承担教学工作,兼职教授1名。 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高级职称占比为4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名,硕士学位5名,博士占比50%;年龄结构,45岁及以下中青年占比 70%。 教研室梯队成员结构 |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合计 | 35岁及以下 | 36-45岁 | 46-60岁 | 博士学位教师 | 正高级 | 2 | 0 | 0 | 2 | 2 | 副高级 | 2 | 0 | 1 | 1 | 1 | 中级 | 6 | 2 | 4 | 0 | 2 | 总计 | 10 | 2 | 5 | 3 | 5 | 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 高级职称(正高、副高)占比 | 45岁及以下中青年占比 | 50% | 40% | 70% |
教学方面按年龄老中青、按职称高中初相结合的教学梯度,执行导师制,导师制传帮带教学,以高年资教师带青年教师。按照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进行。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包括新教师试讲、新教师听课后集体备课、对新教师集体听课后研讨、集体备课,对教案、讲稿及课件的书写指导和教学法研究等教学研究活动交流等。例如,近年来科室进行了以多种形成性评价形式:如角色扮演、角色互换,PBL,CBL,微课制作、案例法教学、OBE理念、雨课堂使用、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为主题的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年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谦虚好学,锐意进取,在作为导师的高年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正成长为教学主力军。 (1)具体措施: ①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按专业进行相关细化教学活动。专业负责制 临床专业:刘镭-高亚贤、王建平 护理专业:程露阳-赵学荣、由涌、白冰 中医专业:梁秀军-白冰、由涌、张彦 检验、口腔专业:肖丽君-刘镭、高亚贤 ②模块化教学资源共享 教案、讲稿、课件、导学资源、预习题、复习题、雨课堂测验题、课程思政案例、视频动画资源、网站链接等所有资源共享。 (2)0135计划 0无 1无 3 由涌、张彦(2020、2021年) 5 白冰(2019) 目前科室内新进教师、1年教师无 3年教师:由涌,张彦(由高亚贤、刘镭、赵学荣带教)进行听课,教案、讲稿及课件的书写指导,科研课题标书的书写,实验指导等。 5年教师:白冰(由肖丽君、王建平、梁秀军带教)负责带教青年教师,申报高水平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起到带领科室共同进步的模范作用。 近2年科室教师在课程本身抽象难理解、课时少、大班授课的条件下仍获得优秀授课教师共计13人次,青年教师在教学竞赛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河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三等奖1项(赵学荣),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最佳课程思政奖2项,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赵学荣、王建平)。 科研方面按学科研究方向,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在学校政策的指导下,在学术带头人带领下,建立科研人员学习、固定组会制度,定期交流以及积极争取培训、进修机会等,对科研处于弱势的青年教师侧重目标责任制(学期初上交本年度个人计划纸质版,年底验收是否完成),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科研骨干争取合作大学博士后进站机会。 2 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出发点,构建了“小组-导学”教学模式: 该项改革措施内容包括应用于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案例导向的小组学习、问题导向的小组学习、角色转换的小组学习和基于专题讨论的小组学习,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基于小组的课堂实验教学——原理讨论和分工操作、基于小组的实验选修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展和基于小组的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小组项目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实践课教学环节的满意度高于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现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基础联系临床的能力等方面,提示这种模式对实践教学适用性的良好前景。教改文章发表于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微生物学通报》。并且在基础医学院范围内进行肖丽君老师的“小组-导学”教学模式观摩教学,并在学院内多次进行交流研讨(2021年10月)。 教学改革取得成果: 科室成员曾主持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近2年,主持承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其中通讯作者发表教改SCI1篇。 3 课程建设 2020年免疫学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21年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医学免疫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秉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补充、完善新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推动教学团队发展,努力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教材建设方面:团队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使用教材,完全符合学校凡选必审、适宜教学、质量第一、导向正确的教材选用原则;重视教材建设和研究,近年来,科室教师参编教材7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已完成课程思政案例库(22个)、微课库(18个)、习题库、临床案例分析案例库(25个)等资源建设并不断完善;利用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①线上平台及资源: 进行校级一流课程“医学免疫学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视频录制已完成34个,其中理论26个,8个实验视频,通过超星学习通泛雅平台上线供学生使用,2021-2022第2学期开始到目前累计页面浏览量:229820,选课人数2225人次,互动次数134。 使用的线上教学平台包括雨课堂、学习通、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建设的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习题、测试等多种类型。 ②线上测试与作业 利用雨课堂和学习通进行线上随堂测试、章节测验、作业布置及批改等(在临本专业利用雨课堂设置每次课前必须完成的课前预习题,纳入形成性评价考核成绩5%;护理专业利用雨课堂每节课前5-10分钟进行测验,既计算成绩又检测实时到课率)等。 ③网络平台交流,促进师生沟通互动 教师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QQ或微信好友、各种线上教学和资源平台等,与学生共享课件、文献等学习资源共享,安排学习任务,进行知识和学习方法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等(24小时在线)。 ④网上调查问卷,助力课程教学评价 利用问卷星进行网上调查问卷。在问卷星进行的题为“学生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调查中,设置了30个问题(包括13道课程思政相关题目),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自己的学习情况、所使用的学习资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感受、课程思政情况等进行客观、真实、有一定深度的评价,对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反思、矫正和促进作用。 学科与科研资源建设 2009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今年申报优势学科,2011年免疫学获批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建设有转化医学研究室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室,以及后续会有大型仪器设备(流式细胞分选仪)专用实验室。支持大学生科研、研究生培养,科研转化教学。 对本科生培养,学科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实验课改革,增加形态学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目前教研室在医学检验学专业小班课程《医学免疫学》已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喜爱。此外,整合实验课已设开选修课程。注重开展大学生科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曾荣获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学术论文作品优秀奖1项。科研促进了教学团队的成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共计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5项;近2年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9项。 对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严肃科研诚信纪律,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导师责任制,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带头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以身作则,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社师生关系。免疫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4名,其中2名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2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1名获得省级研究生项目。 4科学研究 2008年以来,教研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5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23项,校级课题13项。累计经费超近25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50篇。主持完成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建设点项目1项,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近两年承担项目共计15项,其中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6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 1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普通英文期刊3篇,普通期刊21篇。获得厅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 5学科建设 以学科建设带动团队建设及科研转化教学。团队成员经过多年努力,2009年获批“免疫学校级重点学科”,2015年获批“校级免疫学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已经形成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天然产物与免疫调节”主要探讨中药等天然产物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炎免疫研究,曾获得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中药免疫学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将继续筛选更多天然产物,探索更深层次免疫调节方面研究。 研究方向之二“肿瘤分子免疫”以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旨在探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寻找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的肿瘤靶向/免疫治疗方法或联合治疗方案,并深入研究其发挥作用的免疫学分子机制,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策略。 研究方向之三“胃肠道疾病基础与临床”,本研究方向与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等临床科室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注胃癌、结肠癌、炎症性肠病、胃炎等疾病的病因学免疫机理,对胃肠道肿瘤病因学、复发和转移、免疫学治疗、小分子药物治疗、微创治疗、预后转归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 在新引进人才后拓展研究方向之四“生物数据应用与靶点筛选”,主要在免疫诊断、免疫生物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筛选和免疫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拓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生物与医学等数据进行处理。 本学科近3年发表论文58篇,其中27篇被SCI收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9篇。承担课题20项,其中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厅局级课题9项,校级课题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指导大学生科研17项,其中国家级、省级11项。厅局级科研成果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6项。 目前免疫学科建设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并在学校及学院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但是随着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的深入,现有学科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不够,建设速度缓慢,科研设备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亟需更多的学科经费来保障本学科正常工作运转和科研成绩突破,提升与改善学科建设水平。 6专业建设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按专业进行相关细化教学活动。专业负责制 临床专业:刘镭-高亚贤、王建平 护理专业:程露阳-赵学荣、由涌、白冰 中医专业:梁秀军-白冰、由涌、张彦 检验、口腔专业:肖丽君-刘镭、高亚贤 |